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期间,10月18日上午,“天籁之音”侗族大歌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唱响,来自贵州省从江县小黄侗寨的22位小歌手以纯洁美妙的歌声打动了各国来宾。“一带一路”让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再次唱响世界,也使小黄村这个坐落在贵州大山里的侗家村寨更加紧密地连接了世界。
因演唱侗族大歌的22位小歌手是来自 “侗族大歌之乡”的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由此小黄村这个深居贵州大山深处的侗家村寨和源于这里的侗族大歌也再次受到世人的关注。
小黄村是从江县高增乡一个行政村,全村有5个自然寨873余户,4100余人,均为侗族。一条小溪穿寨而过,村寨四周青山环抱,吊脚木楼依山傍水,鼓楼、花桥遥相呼应,是个神奇而富有诗意的山里侗寨。小黄是极富盛名的“侗歌窝”,素有“歌的故乡”“歌的海洋”之称,“饭养身、歌养心”是小黄村人的“格言”,也是这里的人们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除了平日传歌学歌唱歌外,小黄村每年还举办盛大的侗族大歌传承演唱比赛活动。农历八月十五小黄村一年一度的“传歌节”,小黄村及外来侗族村寨数百支男女歌队汇聚这里,村里村外人山人海,鼓楼花桥处处彻夜歌声。
据考证,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善于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是侗族大歌的一大特色。侗族大歌的主要内容有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
历史上,侗族大歌分布在我国整个侗族南部方言区,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的贵州黎平、从江、榕江和广西三江4县。而源自小黄村的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演唱技巧和独有的音律韵味,广受人们的好评和喜爱,被称为“嘎细王”(即:小黄的歌),因此小黄村是侗族地区公认的侗族大歌发源地之一。现在村里开办的民间“传歌堂”有106所,歌师138名,歌队100余支,歌队最小的队员才3岁。
由于侗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侗族大歌主要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世代传承。小黄村侗族大歌相较于其他侗族村寨能够得以完整地传承下来,主要得益于一代代无私奉献的老歌师。现年80岁的女歌师潘萨银花和90岁高龄的男歌师贾福英两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传承人,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小黄村因歌得名,也因歌而荣。这些年来,小黄人把古老的侗族大歌唱出山外,唱出了国门,也唱来了人们幸福美好生活。
翻开小黄村的历史,值得荣耀的辉煌展现在世人眼前:1957年,小黄歌手吴大安、潘世才等人到云南参加全国文艺汇演,《珠郎娘美》获全国优秀节目奖;1964年小黄歌手吴大安等人赴京参加演出时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1994年9月,小黄小歌手潘美号等5名9—12岁的小姑娘代表侗族参加了“94北京国际少儿艺术节”载誉而归;1995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潘美号等五位侗家女娃应邀赴京参加中央电视台“六·一”晚会现场直播,演唱多声部的无伴奏侗族大歌,轰动了全国; 1996年小黄小歌手吴培建等四名侗族女童组成侗族大歌队随中国民间艺术团赴法国演出,在巴黎演出13场,场场爆满,轰动了号称“艺术之都”的巴黎,受到法国外长夫人的接见,被誉为“清泉闪光之音乐”;2004年8月小黄贾美兰等5名歌手参加全国民歌擂台赛,荣获“歌王”金奖;2005年在贵州省首次举办的“黄果树”杯歌唱大赛,小黄“十姐妹”侗族大歌队荣获民间唱法最高奖——“金黔奖”;2006年8月,在第12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由小黄村吴婢建等13名侗族姑娘组成的“蝉之歌”组合,为贵州代表队捧回了“原生态银奖”和“观众最喜爱的歌手奖”两个奖项;2006年9月6日,在《和谐中华》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由40名小黄村男女青年组成的贵州代表队在人民大会堂演唱侗族大歌《蝉之歌》,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2007年4月中旬,小黄少儿侗族大歌队吴秋月等9位小姑娘随同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访日本,并于4月12日在日本东京参加“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守望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幕式演出,侗族大歌为国争光,得到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赞扬;2015年1月,侗族大歌《行歌坐月》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成功举行全球首演,小黄侗族歌手以吴荣德、吴秀光、潘萨银花等40人随团开启全国巡演之旅;2018年6月表演队组织小黄村优秀歌手40人赴北京中央电视台CCTV1参加“非遗公开课”录制......;2023年10月,小黄村小歌手刘鑫、蒋晗明、吴寒丽等22名少儿小歌手赴京参加“一带一路”演唱侗族大歌,得到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及出席峰会的外方领导人夫人的赞誉。
贵州省从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潘勇介绍,这次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侗族大歌唱响北京,不仅向世界展示了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也向世界彰显了我们文化自信,“一带一路”为我们搭建了更紧密连接世界与世界各民族开展文化交流的平台。“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做好侗族大歌等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和保护工作,继续把侗族大歌深入引进课堂,培养更多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擦亮、用好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的文化旅游品牌,让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更加旺盛的活力,促进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兴县富民。在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力以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贡献我们的力量。”(梁雨)
评论